云南省麻栗坡县麻栗镇把脱贫攻坚作为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,探索脱贫攻坚“百日冲刺·万人攻坚”专项行动,3.6万名各族干部群众把对党的感恩之心转化为自力更生、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,撸起袖子加油干,干部群众一起干,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。
“困难群众大家帮”。排查各村所有农户中因小孩上学、家人生病、意外灾害等原因遇到困难的家庭,采取“1+N”(即1名突击队员至少与1户困难家庭结对)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互助行动,先由村小组结对互助,其次村委会结对互助、最后由镇党委政府结对互助;下一级组织结对互助的,上一级组织不再重复结对,实现困难家庭结对互助全覆盖。组建“脱贫攻坚老山突击队”,帮助困难家庭从思想交流、技术帮带、资金筹措等方面出主意、想办法,互助对象生产生活有困难必到,思想有波动必到,生病住院必到,家庭纠纷必到,红白大事必到,将关心关爱体现到具体的互助工作中。
“惠民政策大家学”。采取开群众会、支部会、火塘会,入户走访、拉家常等方式,把脱贫攻坚各项惠民政策向群众讲清楚、说明白。通过在村组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标语、进村发放宣传资料和举办文艺演出、开办宣讲“小舞台”、播放村组“大喇叭”、工作队入户“小对接”、微信群和QQ群发布“大信息”等多种方式,确保扶贫政策家喻户晓。把传承弘扬“老山精神”和学习践行“西畴精神”结合起来,引导各族群众摒弃“等靠要”思想和安贫、守贫观念,让各族群众知党恩、感党恩,提升各族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知晓度、认可度和满意度。
“问题短板大家改”。对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突出问题进行大清理、大整改,“脱贫攻坚老山突击队”每个队员挂包10—20户贫困农户,对贫困农户存在新房建好旧房未拆除的、危房改造不彻底的、“墙抬梁”房屋未改造的、水池建好不通水的、小孩辍学不读书的、家中无劳力无收入的、入户路不通的、没通电的、手机信号弱的、家人生大病自付部分高的等问题短板,先入户调查研究,听取群众呼声,收集村情民意,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和问题及时给予答复和办理,对自身不能解决的,第一时间汇总上报书记、镇长。
“环境卫生大家扫”。围绕各族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农村人居环境“脏乱差”问题,持续开展“寨子清洁、我家干净、村庄美丽”整治行动。“脱贫攻坚老山突击队”带头带动,对村组道路沿线、村内公共区域和群众户院进行集中整治,鼓励开展村道、庭院及房前屋后绿化美化,全面改变“脏乱差”现状。加强环保卫生知识宣传,帮助各族群众树立文明卫生意识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将开展环境整治行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,细化分段包干环境整治、卫生保洁制度,达到“弄干净、放整齐、改习惯、靓环境”的目的,努力打造家园整洁、环境优美、规范有序、生态宜居的边疆农村新面貌。
“道德模范大家评”。开展道德“红黑榜”评议活动,表彰宣传一批孝亲敬老、邻里和睦、庭院整洁、勤劳致富、带头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;对不支持脱贫攻坚、不赡养老人、庭院环境脏乱差、大操大办、好吃懒做、“坐等靠”政府救济的行为,批评教育、促其转变,推动边疆农村形成崇德向善之风、勤俭节约之风、勤劳致富之风、文明健康之风。评议小组由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、驻村工作队员、“脱贫攻坚老山突击队”队员、党员代表、群众代表组成。道德“红黑榜”评议活动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,实行月小评、季大评、年终总评各一次。对上“红榜”的家庭,镇政府大张旗鼓表彰奖励,表扬先进,弘扬社会正能量;对上“黑榜”的家庭,在退出“黑榜”前,暂停发放各种补贴,大张旗鼓批评教育,激励后进,鞭策社会不良现象。
“村规民约大家定”。以“农户主体化”为动力,召集群众开会或讨论,哪些应该长期坚持?哪些应该彻底做好?”什么行为应该制止?什么习惯应该改正?什么现象应该消除?由大家定,签字按指印,大家共同遵守、互相监督。多措驱动向以“等靠要”为主要特征的“贫困痼疾”宣战,彻底改变以前村民自治由“能人包办”或“自治机构带办”的状况,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。坚持执行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强化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能。健全权力、流程、风险三张“小微权力清单”,不断完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。鼓励村民们有事敞开说,把事亮出来;党组织牵头议,把计找出来;党组织负责督办,把活干出来;好坏大家评,把谱定出来,在形式上形成完整的制度链,在内容上成为了闭合的效应圈。
据了解,为了确保脱贫攻坚“百日冲刺、万人攻坚”取得实效,该镇分三步走,第一步:2019年9月,各村委会成立“脱贫攻坚老山突击队”;第二步:2019年10月,镇党委政府举行专项行动宣誓仪式,签订承诺书;第三步:每个“突击队”的工作进展情况,每周上报1次,2019年12月,对专项行动进行总结,树立一批立得住、叫得响、推得开的先进典型,打造乡村振兴铁军。(张雯铭 王正委 姜丽)
|